2011年8月25日星期四

只有那片土地,才是我的抉择

原文为:《【深夜沉思有感】钱理群老师·读书之乐
------马来西亚·我的抉择》,完稿于20101216日。
由于原文的前半段与主题关联不大,就把它删去了。
修改于2011825日。


经过连日来的思考,人生的图谱渐渐清晰,我渐渐地知道了我以后的路要怎么走,我也终于慢慢摆脱了此前的迷茫。这种感觉让我振奋,甚至振奋得战栗。我终于知道我的人生要干什么了!现在的我别的什么也不想管,就想对准目标,一路冲下去。

这条路的终点是回去马来西亚。这件事我想过,但是从来没想得那么明确。


以前认识我的人会很诧异。小学的时候,小学同学问我:“你去了独中,马来文变不好怎么办?”当时的我说:“没关系,中文好就好,我以后要去中国的。”(郑重声明:我后来马来文不好,是我自己不愿意去学,跟独中一点关系都没有。)到了初中,我朋友还是问我:“你真不打算学马来文了?你以后怎么办?”当时的我回应说:“你以为我以后还会回到这个国家吗?”

于是,我来到了中国的北京大学。如愿以偿了!以北大为基点,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不管我是要留在中国,还是去到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只要我够努力,应该都没有问题!但是,来到中国以后,我反而开始迷茫了。我跟这里的中国同学关系挺不错,有的中国同学甚至是我一辈子都不会后悔认识的良师益友,但是正是因为如此,我或许更能感受到其中的差距。育仁昨天才跟我说:“不到外国留学,永远不懂自己”,我深以为然。在自己家乡所铸就的口音、开玩笑的方式、知识背景乃至思维跟别人有多大的不同,到了外国才会一一体现出来。也正是因为在外国体会到自己的不同,才会加倍眷恋自己的故乡。

以前,好多人跟我说:现在的世界已经是地球村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淡薄,只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那就是自己的家。但是,现在的我越来越怀疑这种说法,因为我越来越感受到土地跟个人的关系是如何密不可分。我真实地感受即使是我,身为马来西亚华裔,而且是从小受中国文化教育背景的华裔,都可以明确感受到马来西亚这片土地带给我的印记是何等深刻。体认到这一点时,才发觉自己是多么深爱那么片土地。

我还记得,我看过一期的《李敖有话说》。他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富兰克林说过:‘哪里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现在我把它换成:‘这是我的祖国,我就要让它自由。’”这句话多对啊!不管是马来西亚还是中国,很多人,也包括之前的我,都想往西方跑。尤其是时常接触人人网,更可以看得出:好多中国朋友想考托福、雅思,基本上就是跑到美国,能够在那儿落地生根的话就再也不回来了。没错,现在的中国是有很多很多的问题,但是问题总不会比建国时期来得更大吧?为什么在那个时代,美国千方百计都留不下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偏偏在这个唯有中国有希望抗衡美国文化霸权的时代,中国人要千方百计地往外跑呢?同样的道理,现在的马来西亚也有很多很多的问题,但是我们应该做的是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深爱的土地变得更好不是吗?

我不喜欢政治,也从来不希望涉足政治。比起政治,我更相信文化和教育的力量。虽然马来西亚的种族不和更多时候已经没有政治筹码的政治家制造出来的是假象,但是种族之间互相不了解的情况也的确存在。回去过后,不管我是当教师、作家、报章编辑,我希望做的就是尽我的努力改变它,让更多的大马华人了解自己的根在哪里,让更多的马来人知道华人其实跟他们一样热爱这片土地。我相信,只要种族之间能够良好地沟通、融合,马来西亚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

说到这里,我真的觉得很讽刺。以前,我千方百计想的就是要怎么出国,出国后一去不复返;现在,我千方百计想的就是怎么学习更多更多的东西,回到马来西亚去。现在,我就想好好地读书,把更多更多的问题想明白。在北大剩下的两个半学年里,我要尽可能地学好中国的文化并搞明白什么是社会主义;毕业后,我想到英国去,尽可能搞明白西方的文化和资本主义。当我能粗略了解中西两种文化,左右两种思潮时,我或许就比更多的人了解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能够为实现以后的理想打下比较好的基础。过后,我要重新开始好好学习马来语(我表示这件事很囧),开始实现我的理想。

当然,现实总是会跟理想捣乱,想得好好的事情往往落实起来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很多事情(比如去英国)都不一定能够实现。但是,未来那些事我把握不了,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一步一步往我的目标靠拢。

中文系的钱理群老师说过:“即使在现实中遇到挫折,我们依然可以根据现实做出调整,但是千万不要忘了自己最初的梦想。”这句话我一定会牢牢记住的。


前不久,一些极端分子不是说要把华人都赶回去中国吗?
我现在就在中国了,可是我偏要回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