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5日星期四

多元语言,就一定是优势?



【完稿于2011515日】


   在中文系待了快两年了,我越来越觉察到语言对思维的重要性。

   人类的思考,依赖语言,这应该是每个人都有的体验。尤其是思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根本不可能脱离语言去思考。换言之,语言的极限是思维的极限。对于语言的掌握到什么程度,决定着我们可以认识世界到什么程度。

   生活在不同地域的民族,面对大自然不同的挑战,产生出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们产生了不同的语言。换言之,不同的语言表达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这样的例证很多,比如说中文描述亲戚关系的词汇至少50个,英文我估计最多10个吧(这个没空找数据啦,反正是常识),表达了两个民族对于家庭关系的思考是不一样的。

   根据这两个前提,观照马来西亚所谓的多元语言。我们能掌握比其他国家的人民更多的语言(至少三种),于是,我们能够很直观地感受到我们比之其他国家人民的优势,我们也一向引以为傲。可是,有没有想过我们能掌握的其实基本上就是一些生活上的语言呢?我跟中国同学,也跟马来西亚的同学讨论过一些比较深奥、抽象的话题,比如说宗教。这时,我就能明显地感觉到我们的劣势,表达起来词不达意,结结巴巴。可能是因为我们掌握语言的能力,我们或许在思考一个问题时原本就没达到应有的深度。

   客观的事实是:我们是以深度换取广度,而这个深度、广度的优劣势不仅仅体现在语言上,其实也体现在思维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